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7:55    次浏览
生活中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偏见,不论是对人的偏见,还是对事的偏见。“我说话对事不对人”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人强烈表达观点时的事先声明。我们都承认理性假设的客观公平性,但每个人却也都逃不出自己固有成见的思维牢笼。(订阅号:mifengziben18) 偏见是我们对事物的固有看法,是通过先前的经历生成的,同时会直接作用于后来发生的事情上。人拥有偏见固然显得不够理性、客观、公平,但是理性、客观、公平这些概念也是在人类文明出现后演化出来的,是为了促进人类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哲学工具。但发展是生存需求之后的需求,在人类还没有出现文明之前的日子里,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生存。一只猴子面对异常险情,首先要做的不是理性分析,分析现在是什么情况,各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;而是立马选择逃跑,不管是否真的有危险,第一反应都是逃跑然后躲藏。因为首先开始进行理性分析的猴子可能都被猛兽吃了,只有对风吹草动做出危险预期的猴子才有更大存活概率,哪怕很多预期是草木皆兵。这就是偏见,对某些情况保持固有看法,并且反映在行为上。除此之外,在很多时候,偏见也是我们生活当中低成本的选择。遇到情况都理性分析,然后再合理应对,期间花费的时间成本、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很高昂的。我们在超市买一瓶饮料,不会先化验是否有毒,或者先检测其营养成分是否与自己身体所需相匹配。而是直接相信超市够安全,相信饮料有营养(甚至都不看瓶子上的配方表)。而相反,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科学家的态度,去理性分析和研究,然后再行为,既看起来很傻气,而且生活的成本非常高。生活大爆炸主角之一谢尔顿的行为就是后者,正常人看来他很不正常,而且很多日常小事都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做成(比如选择中午吃什么)。我们预先对事物做出预期,形成偏见,并反应在行为当中。既是为了生存,也是为了更低成本的生活。但显然这与我们提倡的理性文明有冲突,因为很多情况下,固有的偏见容易引起错误、导致分歧、形成对抗,甚至是社会冲突。 我们从原始社会换挡到文明社会,从生存为主转换到发展为主,人类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偏见机制,在这越来越多元化、越来越复杂、越来越需要沟通协作的社会里,立马成为了最大的阻碍力量。我们的文明社会建立在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,区别于原始狩猎、耕种的单一社会结构。为了保证高效的分工协作,必须拥有一套客观统一的标准。人人都认可的基础上,协作才能有效发生。因此理性的概念被人类意识到,通过理性思维追求客观公正,客观的标准大家都信服。 但是真实的生活环境是,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绝对理性公正,我们都遗留有人性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偏见机制。我们会根据过往经历形成自己的固有看法,这个偏见会反映到我们今后看待事物的视角。不同人的偏见就会形成巨大的分歧,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信仰对抗、民族生存对抗、国家发展对抗等一些列社会问题。小到每个个体处境当中,就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,不同的偏见,使得彼此的协作需要付出巨大的沟通成本,甚至是巨大不情愿的妥协。为什么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做成一件事越来越难,就在于社会越发达协作越复杂,我们需要调和的不同成见就越多。为什么现代管理学上不断强调价值观统一、目标统一等概念,就是为了降低沟通、妥协的成本。但是企业、组织再怎么强调思想统一、目标统一,个体之间的偏见仍普遍存在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生活中没有想法完全相同的两个人。内耗与不统一仍然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大的难题,也是企业管理最大的成本所在。 繁荣和平的社会里,每个人都想拥有一番事业,或者希望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。但是现实当中的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自己做成的,都需要广泛的协作。偏见随处可见,沟通缺乏效果,目标难以达成,这是我们都能感受的到现实状况。多少情况下,我们想过吓死自己的合作伙伴,又有多少情况下我们想让自己的另一半闭上嘴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做到绝对理性,在事情当中每个人都持有一定的偏见,相信自己的绝对正确。大家都在讲正确,在只讲正确的环境里,就只能论是非,无法做实事。越是要紧的事情,就越是如此。我们既然明白了自己的非理性,也明白偏见的恶果。就要明白一个人不可能说服他人,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合作。在真正需要做事情,而不是打嘴仗的情况下,我们的组织内部为了推进事情的发展,需要有制衡偏见的机制。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第三方的力量。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,任何人此时都不可能说服其他人,因为人人都有偏见。但这种情况下各方都要学会闭嘴,然后接受第三方的建议,当然这个第三方要与当下决策没有偏见关联。一个与事物无关的第三方,观点更倾向于客观公平。如果双方能够接受,将对各方和合作的推进都好处巨大。但这个事情真的很难,我们闭上嘴很难,顺从一个无关第三方的观点更难。但是现代化组织内部,需要这种机制。虽然很难,但也要使劲去做。因为这是在和人性做斗争。